近日,通用技術中紡院中紡標參與起(qi)草的ISO 5688:2024《紡織品 合成纖維長絲 變形絲卷縮性能試驗》國際標準發布(bu)。
我國作為紡織化纖生產和出口大國,年產量約6000多萬噸,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合成纖維變形長絲,作為民用紡織纖維材料中應用廣用量大的化學纖維,具(ju)有良(liang)好的卷曲膨鬆性能,與織物風格設計和成品質量密切相關。由(you)於部分國家和地區已製定了相關的試驗方法,但適用範圍、測試條件、測試步驟和表征指標各不相同,導致檢測結果不具(ju)可比性,從而增加了國際貿(mao)易中市場準入難度和檢測成本。
為統(tong)一相關試驗方法,我國基於國家標準GB/T 6506《合成纖維變形絲卷縮性能試驗方法》向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該國際標準新工作項目提案,2021年成功獲批立項,德、法、日、韓、美等國均推薦了專家參與該標準的製定工作。
該國際標準的發布(bu),對提升全球市場紡織化纖行業的產品品質,規範和滿足該領域的檢測技術和發展需求,提高我國紡織化纖產業核心競爭力,加速化纖產業國際標準化進程起(qi)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通用技術中紡院中紡標作為ISO/TC38國內技術對口單位,一直以來積極組織國內專家和企事業單位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國際標準化工作經驗,形成了一支專業化團隊。目前,我國在本領域已成功提出了50項ISO國際標準提案,其中正式發布(bu)42項,未來將以更加開放(fang)嚴謹的態度守正創新,不斷(duan)加大紡織品領域國際標準的研製力度,以新發展理念和視角(jiao)與國內專家共同推動國際標準化新發展。
10月30日,由(you)安踏(ta)集團作為牽頭單位,清華大學、東華大學、北京服裝(zhuang)學院、北京體育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等高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通用技術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紡院”)等科研院所,以及運動鞋服供應鏈上遊(you)的中石化、申洲國際、超盈(ying)紡織等領軍(jun)企業共同參與的“體育用品產業創新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在北京正式成立。通用技術中紡院黨委書記、總經理馬詠梅與安踏(ta)集團COO陳科、中國工程院俞建勇院士、徐衛林院士及奧運冠軍(jun)武大靖等代表一起(qi)參與了聯合體的啟動儀式。
未來,“聯合體”將圍繞(rao)產學研合作,在設立關鍵(jian)技術清單、製定技術轉化路(lu)線圖、完善利益分配機製、布(bu)局知識產權專利等方麵探索出科學高效、兼(jian)顧各方需求的機製與流程,為中國體育用品產業打通技術成果規模化轉化應用的鏈路(lu),實現從實驗室到貨架(jia)的創新閉環蹚出一條新路(lu)。
作為紡織科研“國家隊”,加入聯合體將有助於中紡院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與產業發展,充(chong)分發揮中紡院在纖維新材料領域創新鏈中的“策源”功能,增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shen)度融合,構建產學研用創新生態圈,進而推動中紡院在體育用品領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2024年10月25-27日,由(you)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在蕪湖舉行,會上頒發了2024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其中,通用技術中紡院功能纖維材料研究所邱誌成獲2024“中複神鷹”紡織青年科技獎。
邱誌成,博士,正高級工程師(shi),通用技術集團“護航專家”,任職於中紡院功能纖維材料研究所,主要從事合成纖維新材料研究與工程化技術開發。先(xian)後主持(chi)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資委相關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獲得(de)中國發明專利授權62項、國外發明專利授權5項,發表學術論文38篇,獲得(de)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先(xian)後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tuo)舉工程”,榮獲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稱號、通用技術集團“青年科技英才獎”和“青年五四獎章”。他在“超仿棉纖維”和“原液著色纖維”兩大方向的科研成果,引領了“十二五”“十三五”我國化纖產業技術發展方向,促進了我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10月26日,第十四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在蕪湖召(zhao)開,通用技術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生物源纖維製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承辦“生物基纖維材料高端高值(zhi)化應用”分會場。
會議由(you)中紡院黨委書記、總經理馬詠梅,中紡院副總經理徐紀剛共同主持(chi)。來自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相關單位代表100餘人參加了本次交流。
近年來,生物基纖維材料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關鍵(jian)技術不斷(duan)突(tu)破,產業規模不斷(duan)增長。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綠色發展成為產業發展的剛性需求。堅持(chi)生態優先(xian)、發展麵向綠色低碳的生物質替代應用,不僅是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也是人們對生產方式更可持(chi)續的新期待(dai)。本次會議邀請(qing)8位行業知名專家學者麵向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和各自研究方向,共同探討生物基纖維材料高值(zhi)化利用的領先(xian)技術和發展機遇、生物基材料綠色與創新發展路(lu)徑,為產業鏈可持(chi)續發展賦能。
天津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生物源纖維製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程博聞作《纖維素納微纖維的製備技術及高值(zhi)化應用》專題報告,報告從生物基微納米纖維的需求出發,聚焦纖維素這一量大價廉的天然高聚物原料,重點講述(shu)了新型熔噴、靜電紡絲、原纖解離、生物合成等纖維素微納米纖維製備技術的基本原理和關鍵(jian)問題,分析了其在可穿戴傳感材料、能源材料、油水分離、個體防護、高端包裝(zhuang)等領域的高端應用,同時介(jie)紹了團隊在生物基微納米纖維材料領域擁(yong)有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對行業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陝(shan)西科技大學原校長、中國化工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馬建中在《綠色多功能輕紡化學品的研發及高值(zhi)化應用》的主題報告中,從綠色多功能皮(pi)革化學品和綠色多功能紡織化學品兩個方麵介(jie)紹了其團隊在高品質綠色多功能輕紡化學品領域的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促進了皮(pi)革工業的綠色轉型發展,尤其創製的聚合物鏈段(duan)組成與功能型納米粒子等微結構雙向調控新技術,研發的功能型塗(tu)飾劑新產品打破了國外產品壟(long)斷(duan)。開發的綠色多功能皮(pi)革化學品,實現了在鞋材、智能可穿戴器件等領域的拓展應用。
智能纖維作為一種(zhong)新型材料,不僅具(ju)有傳統(tong)纖維的基本功能,如保暖、透氣(qi)和吸濕等,還融入了先(xian)進的科技元素,賦予(yu)其更多智能化的特性。武漢紡織大學副校長王棟以《智能纖維材料:自然與科技的融合》為題,分享了功智能纖維材料的研發思路(lu)及成果,展示了纖維創新材料在不同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他建議,要善於從大自然和生活中尋找靈感,有助於為新型纖維材料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思路(lu)。
聚酰胺(an)材料綜合性能優異,應用廣泛,是五大工程塑料之首。隨著可持(chi)續發展及雙碳目標實現的迫切需求,生物基聚酰胺(an)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得(de)到了研究人員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董俠(xia)作《生物基長碳鏈聚酰胺(an)材料及其應用開發》報告,基於多年來深(shen)耕長碳鏈生物基聚酰胺(an)這一綠色高分子材料領域的豐富經驗,呈現了新型聚酰胺(an)材料在新型纖維、功能薄膜、輸油管材和輕質發泡材料等領域的成功應用。其報告展現了極高的學術價值(zhi)和實踐意義,為創新生物基纖維材料製備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木質纖維素是自然界中儲量最豐富的可再生原料,廣泛來源於木材、竹材、秸稈等,利用木質纖維素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同時,有望解決我國生物質原料利用不充(chong)分、生物質基材料進口依存度高等問題。浙江理工大學副校長、黨委委員姚(yao)菊(ju)明在題為《木質纖維素的綠色分離與高值(zhi)化利用》的報告中以木質纖維固廢資源的高值(zhi)化利用為主要目標,聚焦生物質資源組分高效綠色分離與增值(zhi)轉化的技術原理與作用規律,創新發展生物基材料可控製備與結構性能精準控製的理論體係,實現了生物質資源的高值(zhi)化利用及其衍生新材料的創製,對於提供高質量生物基原料與材料替代化石材料、助力全球低碳循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具(ju)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zhi)。
聚乳酸作為典型的碳中和、可再生、生物全降解高分子材料,正逐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基礎性大宗(zong)原材料。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相恒學以《生物基纖維熔紡成形及凝聚態結構控製》為題,從全微生物合成的聚羥基脂肪(fang)酸酯、最具(ju)產業化前景的聚乳酸,以及聚酯與聚乳酸共聚酯三個方麵出發,介(jie)紹了化學結構設計、異相成核活化能調控、多外場鏈取向與晶(jing)型轉變誘導對生物基纖維結構與性能的調控,為實現纖維的可紡、增強增韌和調控降解提供了思路(lu)。
聚乳酸在纖維材料方麵的應用研究一直是一個熱點。南(nan)通大學紡織服裝(zhuang)學院院長助理潘(pan)剛偉在《超親水/水下超疏油聚乳酸纖維膜的製備與油水分離性能》報告中以超親水/水下超疏油膜為導向,采用靜電紡絲法製備纖維膜,並采用二醋酸纖維素對PLA納米纖維膜進行改性,通過調控紡絲材料比例(li)和膜表麵結構,製備了係列超親水/水下超疏油纖維膜材料。這種(zhong)膜材料在汙水治理特別是油水分子的場景表現出較為優異的性能,這也為聚乳酸的高端高值(zhi)化應用探索了新的方向。
我國的生物基纖維材料針對細分應用領域呈高端高值(zhi)趨勢,來自中紡院生物質材料研究所所長程春祖(zu)在題為《阻燃生物基纖維及其應用》的報告中,彙總了各種(zhong)典型生物基纖維材料的阻燃改性方法,分析了不同性能的阻燃纖維在安全防護領域的應用情況,也重點介(jie)紹了中紡院在阻燃萊(lai)賽爾纖維的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攻克的專用阻燃劑製備、阻燃劑穩定分散、阻燃萊(lai)賽爾纖維紡絲成形、溶劑回收等一係列科學和工程技術問題,率先(xian)在國際上實現了阻燃萊(lai)賽爾纖維的市場供應。
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與會代表認真聆聽,並就報告內容(rong)與專家積極互動、熱烈討論。論壇彙聚的高水平報告及創新性成果為生物基纖維新材料技術創新和高質量發展起(qi)到積極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為總結回顧中紡院68年改革創新發展取得(de)的輝煌成就,獻禮(li)新中國成立75周年,10月23日,通用技術中紡院舉辦“六十八載向‘新’行,科技創新續華章”主題書畫攝影展,引導廣大職工厚植企業文化,凝聚奮進力量。
本次展覽分別設置“建院精神”“中紡院發展史(shi)”“科技帶頭人”“科技榮譽”“書畫攝影”等展區,全方位回顧中紡院成立以來與祖(zu)國同呼吸、共命(ming)運的光輝曆程,集中展示了中紡院在服務國家戰略、產業支撐、行業服務等方麵取得(de)的重要成就,以及不同時期為中紡院科技創新事業作出突(tu)出貢獻的“科技帶頭人”風采,展出了一批體現職工科研生活麵貌的優秀書畫攝影作品。
此次書畫攝影展不僅是中紡院曆史(shi)成就和精神傳承的總結和凝練,更是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期許(xu)和展望。下一步,中紡院將繼續秉承“艱苦創業”“科技攻關”“銳意改革”“擔當作為”的“建院精神”,以優異成績為推動我國紡織工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企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近日,通用技術集團下發《關於表彰集團2021-2023年度科技工作先(xian)進單位和先(xian)進個人的決定》,通用技術中紡院榮獲“集團2021-2023年度科技工作先(xian)進單位”稱號,通用技術中紡院王雪、中紡院中紡標斯穎榮獲“集團2021-2023年度科技工作先(xian)進個人”稱號。
科技工作先(xian)進單位——通用技術中紡院
通用技術中紡院是通用技術新材料板塊(kuai)重點成員企業,建於1956年,是我國紡織行業綜合性科研院所和紡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擁(yong)有紡織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紡織工業標準化研究所、國家紡織製品質量監督(du)檢驗中心、國家紡織計量站等行業重要公共服務資源。中紡院是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務院國資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命(ming)名的首批創新型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範企業,在承擔國家科研任務、實施重大工程、國家級創新平台和創新體係建設等各方麵取得(de)突(tu)出成效。
近年來,中紡院堅持(chi)把科技創新擺(bai)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承擔國家級項目22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4項、集團科技進步獎4項,申請(qing)發明專利184項、獲授權發明專利86項,發布(bu)國際標準8項、國家和行業標準76項;深(shen)入推進科技和協同創新機製改革,構建兩級研發、上下遊(you)協同研發的兩類運行模式,成立“四所一中心”,進一步加強和提升科技創新硬實力;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Lyocell纖維製備成套技術”“複合型導電纖維”“原位聚合原液著色技術”等成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麵向國內外企事業單位進行轉化、推廣;強化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完善科技人才雙向聯合培養機製,探索試點人才特區,培養了“中國紡織行業年度創新人物”“紡織技術帶頭人”等一批具(ju)有行業影響力的領軍(jun)人才和青年科技菁英;不斷(duan)加強科研優勢資源整合,積極承辦“綠色紡織材料論壇”“生物基纖維材料發展論壇”等高水平學術活動,進一步鞏固提升中紡院科研品牌的影響力,為加快實現集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了積極貢獻。
科技工作先(xian)進個人——王雪
現任通用技術中紡院科技創新部副總經理,主要負責統(tong)籌(chou)重點工程項目管理,完善科技創新製度體係建設等工作,牽頭組織/與外單位合作申請(qing)並獲批立項的國家項目20項、省部級項目13項,重點合作企業委托(tuo)技術開發項目立項60項;組織實施國家級科研項目(課題)36項並推動項目順利按期驗收;個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二等2項、優秀獎2項),中紡院優秀共產黨員1次、優秀員工2次、優秀專利工作者2次。
科技工作先(xian)進個人——斯穎
現任中紡標標準事業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38/SC2委員會經理,主要負責組織、推動和管理國內單位及個人參加國際標準化活動,完成優勢特色領域的ISO國際標準20餘項的研製工作;個人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一等1項、二等5項、三等2項),國家市場監督(du)科研成果獎2項(二等1項、三等1項),中國標準創新貢獻二等獎1項,香港“桑麻紡織科技獎”二等獎1項,標準化突(tu)出貢獻獎2次和“全國紡織青年科技領軍(jun)人才”稱號。
未來,中紡院將持(chi)續深(shen)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chi)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為集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作出更大貢獻!
10月8日,由(you)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召(zhao)開的“高品質原位聚合原液著色聚酯纖維大容(rong)量製備關鍵(jian)技術及裝(zhuang)備”項目科技成果鑒定會在北京舉行。鑒定委員會專家組由(you)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fang)以及來自高校、院所、行業協會的7位專家組成。中紡院黨委書記、總經理馬詠梅,副總經理徐紀剛、崔桂新出席會議。會議由(you)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主任張(zhang)傳雄主持(chi)。項目鑒定環節由(you)鑒定委員會主任朱美芳(fang)主持(chi)。
該項目由(you)通用技術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紡院”)牽頭,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陽(yang)分公司、蘇(su)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紡院(天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承擔,構建了從色漿原料優化研究、關鍵(jian)工藝和核心裝(zhuang)備中試驗證與工程放(fang)大、產業化示範線建設、工業化生產工藝和產品開發的全鏈條協同技術攻關。經鑒定,項目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xian)進水平,其中原位聚合原液著色技術達到國際領先(xian)水平。
原液著色聚酯纖維加工成紡織品時可省去染(ran)色工序(xu),每噸纖維可實現廢水減排32噸、二氧化碳減排1.2噸,是助力我國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的綠色纖維。目前,原液著色聚酯纖維主要通過色母粒著色法生產,顏料在高分子量聚酯熔體中的分散主要依靠機械(xie)剪切力,容(rong)易殘(can)留大顆粒顏料團聚體,導致生產深(shen)色、細旦、高強度等高品質纖維較為困(kun)難。原位聚合法通過將顏料超細化分散在聚酯單體中,隨後在超細顏料表麵進行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量聚酯。與色母粒著色法相比,原位聚合法在解決原液著色聚酯中顏料粒子的分散及其與基體的界麵相容(rong)性等核心問題上具(ju)有明顯優勢,不僅顯著提升了纖維的單絲細度、力學強度、著色牢(lao)度和色彩均勻性等品質指標,還使(shi)得(de)生產過程中的能耗顯著降低。
馬詠梅在致辭中表示,該項目成果依托(tuo)“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高品質原液著色纖維開發及應用”和“高品質原液著色聚酯原位法連(lian)續聚合技術應用”,以及國務院國資委科技攻關專項任務,曆時8年完成。項目成果入選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產品手冊(2023年版)》,並在中央電視台《對話》兩會特別策劃係列節目之《感知新質生產力》中作為推動產業綠色化技術成果被重點推介(jie)。項目團隊獲得(de)“中央企業先(xian)進集體”榮譽稱號。
會上,中紡院正高級工程師(shi)邱誌成作為項目負責人進行工作報告、技術報告以及查新、檢測、應用等情況彙報。項目發明了高顏料濃度聚酯原位聚合新方法,研製了分步精確控製反應釜、高剪切均質混合器、熔體直紡母粒在線添加低阻動態混合器等專用設備,開發了高穩定乙二醇基超細顏料色漿連(lian)續製備技術、原液著色聚酯連(lian)續聚合、熔體直紡及功能纖維製備關鍵(jian)技術,形成了高品質原位聚合原液著色聚酯纖維大容(rong)量製備成套技術及裝(zhuang)備。項目建成了5000噸/年乙二醇基超細顏料色漿全自動連(lian)續化製備生產線、全球首台套10萬噸/年高品質原位聚合原液著色聚酯連(lian)續聚合熔體直紡生產線,實現了乙二醇基超細炭黑色漿、原位聚合特黑聚酯切片及其差(cha)別化纖維產品的工業化生產與規模化應用。項目具(ju)有自主知識產權,授權發明專利24件,編製標準5項,發表論文7篇。
鑒定委員會專家組聽取了項目完成單位彙報,審閱(yue)了相關資料,觀看了現場運行視頻,查看了樣品,經質詢討論形成鑒定意見:認為項目已完成任務書的要求,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xian)進水平,其中原位聚合原液著色技術達到國際領先(xian)水平。鑒定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鑒定,建議進一步開拓市場,加快推廣應用。
該項目開發的高品質原位聚合原液著色聚酯纖維大容(rong)量製備技術,具(ju)有突(tu)出的可複製、可推廣特點,環境效益顯著。項目的實施對推動我國原液著色纖維產業技術由(you)“並跑型”向“領跑型”轉變、助力我國實現“雙碳”戰略目標具(ju)有重要意義。
來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項目鑒定委員會,以及中紡院、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陽(yang)分公司、蘇(su)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紡院(天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項目完成單位代表共30餘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9月26日,國務院國資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召(zhao)開中央企業先(xian)進集體和勞動模範表彰大會。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高新材料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合成纖維團隊(以下簡稱“中紡院合成纖維團隊”)榮獲“中央企業先(xian)進集體”。
中紡院合成纖維團隊致力於合成纖維新材料研究與工程化技術開發,現有成員32名,是一支能打善戰的碩博士科研隊伍。團隊聚焦紡織印染(ran)汙染(ran)、棉花資源短缺等難題,深(shen)化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緩解“糧棉爭地”矛盾,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團隊先(xian)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務院國資委專項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0餘項,獲得(de)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一等獎10餘項,獲得(de)中國發明專利授權87項、國外發明專利授權6項,多項成果實現產業化推廣應用,取得(de)良(liang)好社會經濟效益。2024年,原液著色纖維成果入選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產品手冊》。團隊榮獲通用技術集團“青年文明號”“創新型青年突(tu)擊隊”等榮譽。
錨定紡織印染(ran)汙染(ran)難題,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為解決我國紡織印染(ran)汙染(ran)問題,助力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實現,麵向年產量超700萬噸的原液著色聚酯纖維技術提升產業重大需求,團隊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高品質原液著色聚酯原位法連(lian)續聚合技術應用”,開發了高品質原位聚合原液著色聚酯纖維大容(rong)量製備關鍵(jian)技術及裝(zhuang)備。通過研製超細顏料色漿在線精確添加與強化分散用分步精確控製反應釜和高剪切均質混合器等專有設備,開發高品質原位聚合原液著色聚酯大容(rong)量連(lian)續聚合熔體直紡技術,在中國石化洛陽(yang)分公司建成了全球首台套10萬噸/年原位聚合原液著色聚酯纖維生產線,首次實現原位聚合特黑聚酯切片及纖維工業化生產。成果入選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產品手冊》,並在中央電視台《對話》兩會特別策劃係列節目之《感知新質生產力》中作為推動產業綠色化技術成果被重點推介(jie)。
聚焦棉花資源短缺問題,緩解“糧棉爭地”矛盾
棉纖維吸濕、柔軟,紡織品舒適,但棉花種(zhong)植存在“糧棉爭地”的矛盾,對外進口依存度超過40%。為緩解“糧棉爭地”矛盾,團隊牽頭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開發了超仿棉聚酰胺(an)酯纖維成套技術。通過發明大分子解聚-再聚合合成新方法將柔軟吸濕的酰胺(an)鏈段(duan)嵌入剛性聚酯鏈段(duan)中,製備了新型分子結構聚酰胺(an)酯;通過研製解聚平衡控製技術及裝(zhuang)備,開發了聚酰胺(an)酯連(lian)續聚合技術。超仿棉聚酰胺(an)酯纖維成套技術在中國石化儀征化纖6萬噸/年連(lian)續聚合熔體直紡短纖維生產線實現產業化應用,在全球首次實現聚酰胺(an)酯纖維工業化生產,引領了“十二五”“十三五”我國化纖產業技術發展方向,促進了我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匠心鍛造纖維精品
為解決聚酯纖維吸濕性差(cha),穿著易產生濕悶(men)感的問題,團隊參與國家綠色製造係統(tong)集成項目《綠色多功能差(cha)別化聚酯纖維製造與應用技術集成創新》,開發了親水聚醚(mi)酯纖維成套技術。依據(ju)親水聚醚(mi)酯纖維成套技術工藝包,通過對原有聚酯纖維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在中國石化洛陽(yang)分公司建成10萬噸/年親水聚醚(mi)酯纖維生產線。為滿足人們在運動場景對可持(chi)續保持(chi)人體幹爽的高效速幹紡織品的需求,團隊開發了微多孔聚酯連(lian)續聚合及其長絲製造成套技術,實現了具(ju)有獨特三維蜂窩狀多孔表麵結構的微多孔聚酯長絲工業化生產,填補市場空(kong)白。微多孔聚酯長絲跑步服先(xian)後獲得(de)“世界速幹性最快的跑步針織短袖T恤”世界紀錄認證和德國ISPO TEXTRENDS全球精選獎。
強化黨建引領科技創新,推動創新人才湧現
團隊將黨建工作與科研創新深(shen)度融合,推進“黨建+”工程,發揮黨員先(xian)鋒隊、青年突(tu)擊隊示範引領作用,以科技創新交流論壇、創新成果評(ping)選、青春微講堂等為載體,創造良(liang)好的科研條件與爭先(xian)的科研氛圍,培養吸納優秀科研人才。團隊現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新世紀百千(qian)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2人、通用技術集團領軍(jun)科學家1人、護航專家5人、啟航人才9人。團隊青年骨(gu)幹先(xian)後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tuo)舉工程”、中國科協第322 次和第364 次青年科學家論壇執行主席,榮獲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通用技術集團“青年科技英才獎”“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中紡院合成纖維團隊將堅持(chi)創新驅動,持(chi)續提升關鍵(jian)核心競爭力,推動產學研結合和技術成果轉化,彙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動能,為我國由(you)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近日,中國國際複合材料工業技術展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成功舉辦,作為亞(ya)太地區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泛的複合材料專業技術展覽會,此次展會雲集了眾多高性能纖維展品,通用技術中紡院攜多項紡織複合材料創新成果精彩亮相,展示了公司在複合材料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與創新應用。
展會期間,中紡院集中展示了自主研發的碳纖維、石英纖維等新型高性能纖維三維多向、2.5D立體織物等先(xian)進技術,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客戶(hu)參觀考察和洽(qia)談合作,進一步鞏固了與行業夥伴及上下遊(you)企業的緊密聯係。
此次參展,中紡院不僅展示了公司在紡織複合材料領域的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還展現了公司向著複合材料高端織造前沿全速邁(mai)進的堅定決心。未來,中紡院將與行業同仁攜手並進,共同推動複合材料行業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
2024年7月26日-28日,由(you)中國複合材料學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複合材料科技大會(CCCM-5)在新疆烏(wu)魯木齊國際會展中心召(zhao)開。本屆大會會議主題為“複合新材,料定未來”,采取“2+48+8+1”的會展新模式,即2個主會場、48個學術交流分會場、8個特色分會場及1場國際複合材料產業創新成果技術展示。通用技術中紡院和東華大學分別作為科技大會行業支持(chi)單位和學術支持(chi)單位,共同承辦了“複合材料預製體結構設計與成形”分論壇,中紡院副總經理崔桂新與東華大學教授許(xu)福(fu)軍(jun)聯合擔任論壇主席。
複合材料廣泛用於軌道交通和智能穿戴等國家相關領域,其預製體多尺度結構顯著影響材料的承載效率和功能性。複合材料預製體結構設計與成形對最終成型部件力學性能優化、功能性提升與適用範圍拓展至關重要,亟需融合多領域學科,從而推動複合材料預製體結構設計與成形工藝的理論研究。
本次“複合材料預製體結構設計與成形”分論壇結合複合材料預製體纖維材料、結構成形工藝、功能性、先(xian)進仿真方法與裝(zhuang)備技術等理論基礎與前瞻技術,充(chong)分探討複合材料預製體結構設計與成形領域的前沿技術以及麵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為廣大行業代表創造了充(chong)分的交流學習機會。
7月24日,通用技術中紡院與包頭稀土研究院開展合作交流。通用技術中紡院黨委書記、總經理馬詠梅,副總經理徐紀剛、崔桂新,包頭稀土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李波,天津包鋼稀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長李璐等參加了本次交流。會議由(you)徐紀剛主持(chi)。
稀土在新材料製造、國防科技、傳統(tong)產業升級等領域具(ju)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會上,通用技術中紡院介(jie)紹了公司基本情況、科研技術優勢與近年來取得(de)的創新成果。包頭稀土研究院介(jie)紹了公司發展曆程、科研現狀、研究領域以及產業情況,天津包鋼稀土研究院重點介(jie)紹了稀土紡織材料研發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
雙方代表圍繞(rao)未來合作的可能性與方向開展了討論。雙方一致認為,稀土元素與紡織材料的結合具(ju)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市場潛力,特別是在提升紡織品性能、開發新型功能材料等方麵具(ju)有獨特優勢。雙方還就科研與產業合作中的關鍵(jian)問題進行了探討,並就建立長效合作機製、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落(luo)地轉化達成了初步共識。
此次會議為雙方的下一步合作奠(dian)定了基礎。馬詠梅表示,通用技術中紡院期待(dai)與包頭稀土研究院攜手合作,充(chong)分利用各自在紡織科技和稀土資源方麵的優勢,共同探索和拓展稀土元素在紡織材料中的創新應用,推動紡織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天津包鋼稀土研究院紡織材料研發中心,通用技術中紡院科技創新部、通用技術天津紡科相關負責人參加了上述(shu)活動。
6月27日,由(you)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組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安全主動防護綠色防疫(yi)材料及產業應用示範”項目中期檢查在江蘇(su)南(nan)通進行。項目在高安全防疫(yi)材料及製品的結構設計與防護機製研究、高性能防疫(yi)防護材料製備技術攻關及應用示範、生產示範線建設及升級改造等方麵,完成了中期研究任務,達到了預期目標和考核指標要求,取得(de)了階段(duan)性標誌成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材料處處長雷(lei)瑾亮、項目主管高延子,中期檢查專家組專家華南(nan)理工大學教授王均、大連(lian)理工大學教授翁誌煥、沈(shen)陽(yang)化工大學教授秦高梧、蘇(su)州大學教授陳紅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袁廣銀,以及來自項目牽頭單位通用技術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紡院”)、東華大學、廈門當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家參與單位的項目負責人、課題負責人和技術骨(gu)幹4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由(you)雷(lei)瑾亮主持(chi),中紡院黨委書記、總經理馬詠梅出席會議並代表項目牽頭單位致辭。
會議開始,雷(lei)瑾亮從專項管理要求、中期檢查流程和重點關注事項等方麵對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實施和中期檢查提出具(ju)體要求。
王均作為專家組組長,主持(chi)項目中期檢查環節。專家組對由(you)江蘇(su)金由(you)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建設的6百萬平米/年超低阻高效PTFE纖維膜生產示範線進行現場查看,詳細察看並詢問了示範線的建設運行情況。項目負責人俞昊(hao)圍繞(rao)項目背景與研究目標、中期指標及完成情況、中期重要進展及成果、人員及經費投入情況、項目組織實施及管理、存在問題及下步工作計劃等方麵進行詳細彙報。
專家組經過質詢和討論,一致認為該項目圍繞(rao)研究內容(rong)開展相關研究,完成了中期研究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和考核指標要求,取得(de)了階段(duan)性標誌成果,並對項目材料進一步完善、成果進一步凝練等方麵提出意見和建議。
最後,雷(lei)瑾亮對本次中期檢查會作總結發言(yan),肯定了項目取得(de)的階段(duan)性進展,並對項目下一步實施提出了具(ju)體要求,強調重點關注項目實施過程的規範性,項目創新性成果與國內外技術對比的先(xian)進性,以及在後疫(yi)情時代項目成果對行業發展的帶動作用。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端功能與智能材料”重點專項“高安全主動防護綠色防疫(yi)材料及產業應用示範”項目於2022年11月獲批立項,該項目旨在突(tu)破高安全主動防護綠色防疫(yi)材料關鍵(jian)製備技術,並實現示範應用,構建並逐步提升我國高性能防疫(yi)材料的國際話語(yu)權。